看幸福瑞士国民的生活方式

瑞士在是个发达国家,在这里不仅人们的生活水平很高,同时这里的风景也很美。这里有浓雾和白雪、阳光和绿甸并存的阿尔卑斯山区,也有广阔无垠的草原,总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定是幸福的。

二零一零年的五月,在浓雾和白雪、阳光和绿甸并存的阿尔卑斯山区,我用镜头叩开几十位寻常瑞士人家门,倾听他们的点滴幸福哲学。相对于瑞士人的低调甚至保守的生活方式,完成幸福肖像的过程犹如从公共电车上直接跳入一条幽谧的密道,曲径通幽,在主人的指引下,瞬时抵达幸福的后花园。理性安稳的金色山口快车以分秒为单位开往固定的站点,而后花园的喃喃自语却把我带入无边的梦境。

瑞士多农夫、多山泉、多奶牛、多绿野仙踪。几个世纪以来,无数迁客骚人,远如卢梭、尼采、雪莱,近如黑塞、爱因斯坦、卓别林、奥黛丽赫本、舒马赫等,他们都在到过这片阿尔卑斯脚下的土地之后,驻足不前。他们或在美好小城里偏安一隅,或选择归隐山林,安享晚年,俨然一幅幅陶渊明式的士大夫水墨山水卷。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与此暗合。

教师、面包匠、理疗师、油漆工、工程师、小客店老板、家庭主妇……哦,我却将镜头对准了一些最普通最不起眼的瑞士人。他们或挥汗如雨在坊间劳作,或泛起小舟遨游山水,呈现给我多元的生活形态和兴趣爱好,但是在安宁、家庭、亲情等字眼上万流归宗。幸福即自我满足。两千多年前,瑞士以南一位叫做亚里士多德的哲人所诠释的幸福定义,至今仍然适用。

我在瑞士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在瑞士,什么都是像被隐藏的,比如瑞士银行里的钱,除了个别人,谁都不知道那是谁的钱。大家都不愿意去碰触,固守秘密。这是这个国家几百年养成的一种传统习俗,且是赖以生存的传统。作为一个中立国,国家的意志被一种无形的、不亢不卑的力量驱使。这种精神,在过去几百年里,遮蔽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躲过了无数次弥漫四周的硝烟战火,人们得以谋幸福。

瑞士伯尔尼郊区,一位叫Eva的妇女褪下身上的衣服,身着比基尼泳装跳进自家一个22摄氏度的游泳池里。“你感觉幸福么?”我傻傻地问她。“你看呢?”她的身体浸泡在略微发愣的水里,脸上却是一片安详神色。Eva是在一个乡村诊所里担任精神理疗师,她并不介意在我的面前裸露已经不再饱满的肌肤。在经历了几年的高物质发展阶段,一部分中国人也许应该从物质上的精神满足慢慢地转移到寻求内心寄托上来。这往往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人们也许还记得最近英国首相卡梅隆在英国提倡国家调查加入英国公民的幸福指数,但事实上一个实实在在的国民幸福指数(GNH)是由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不丹王国提出的。

当我们重新回到关照内心,幸福是一个永恒的定量。